全球制造业正迎来一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变革,从微米级精度的检测车间到完全自主决策的黑灯工厂,中国制造企业正在重塑生产流程与商业模式。
智能制造的全球浪潮
2025年发布的《智能制造:以人工智能驱动转型并创造价值》报告指出,人工智能已成为制造业转型的关键驱动力,重塑从设计、生产到供应链、销售及员工管理的全流程。
报告对8个国家183位制造业人工智能领导者的调研显示,93%的受访者认为全面实施人工智能的企业将形成显著竞争优势。
74%的企业引入机器学习,72%实施预测分析,67%使用智能体与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结合,91%信任人工智能进行端到端自主决策。
中国智造的卓越实践
近日,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了2025年度卓越级智能工厂项目名单,多家中国企业凭借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和卓越的创新能力成功入选。
扬州某材料有限公司通过实施“云边协同的高品位氧化球团智能工厂”项目,实现了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数智化管控。
“生产的时候基本上就不需要人去操控了,都是模型这块自主决策、自主运行,只是在异常的时候才需要大家去干预一下。”公司装备部副部长介绍。
通过实施智能化改造,企业在生产效率、能耗控制和产品质量等方面实现了显著提升,全年可实现降本450万元左右。
微米级精度的革命
自2021年启动智能工厂建设以来,公司以全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模式为核心,投入约8.75亿元,部署2000余台智能装备,国产化率超70%。
覆盖半导体芯片制程、封装测试全流程。通过构建“平台层+应用层+数据层”三级架构,集成30余款工业软件。
实现研发设计、生产管理、运营管理等五大环节的全面数字化。智能工厂项目突出应用AI、机器学习、视觉检测等新一代信息技术。
在智能检测环节,通过3D/5SCCD系统和深度学习算法构建“缺陷识别模型”,利用海量数据持续优化,显著提升检测效率与准确率。
多智能体协同的未来工厂
美的洗衣机荆州工厂日前获得世界纪录认证机构WRCA“世界卓越的首个多场景覆盖的智能体工厂”认证。
这标志着行业内首个智能体工厂正式落地。该工厂14个智能体覆盖了38个核心生产业务场景并依托“美的工厂大脑”进行协同。
深度融合美的制造经验、大模型技术与具身机器人技术,具备从感知、决策、执行、反馈到持续优化的端到端能力。
该工厂实践结果表明,在多个制造业核心场景,智能体以秒级响应完成传统人工小时级任务,平均提效80%以上,其中排产响应速度提升90%。
在“美的工厂大脑”的加持下,AI眼镜辅助工人实现了根据市场问题、首检历史数据进行易错点提醒,首检效率由15分钟减少到30秒。
AI驱动的物流革新
中建材智能自动化研究院有限公司的“应用多模态感知与AI集群决策技术推动复杂物流场景实现百台级AGV集群毫秒级响应与动态协同”入选浙江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典型案例。
智能自动化院针对制造业生产物流场景存在的单机导航精度低、集群协同效率差等瓶颈,积极研发新一代视觉导航搬运机器人的关键技术。
使移动机器人具备在复杂环境下实现自我规划、自我组织、自我适应工作的能力,打造下一代智能移动机器人系统及平台。
通过融合多模态传感器构建视觉感知层,结合强化学习算法实现动态路径规划与百台级智能移动机器人协同。
支持跨平台协议兼容,覆盖光伏玻璃、电工材料、家电、汽车零部件、食品日化等多行业场景。
卓越级智能工厂的标杆价值
晟碟半导体凭借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卓越表现,成功跻身工信部2025年度卓越级智能工厂项目名单。
该公司以数据为核心,借AI模型与云化服务,建成闪存存储产品封装测试智能工厂。经过多年深耕,公司智能制造成果已实现量化突破。
关键设备数控率达100%,生产全流程自动化无死角。关键制程AI专业模型覆盖率53%,以算法精准优化生产精度与效率。
单位产品能耗降低32%、节水62%,绿色制造成效显著。在基础设施层面,厂区网络实现全域覆盖,可稳定支撑数千台设备与10万+传感仪器仪表的数据互联。
构建起PB级工业大数据中心。自主研发的工业大数据平台,每日可精准采集数百万片记忆体颗粒生产的全要素数据。
长三角的智能制造集群
近日,浙江省经信厅公布2025年首批共103个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典型案例,宁波企业占据其中的21个,数量位居全省第二。
此次入选的21个案例覆盖数字经济、装备、消费品、材料等重点产业,涉及AIGC生图、视觉检测、智能巡检、人工智能数据标注等多个领域。
在大榭石化一条近1400米长的隧道内,79根输送易燃易爆气体的管道密集排列。
两台智能巡检机器人正替代人工,24小时不间断地在轨道上来回滑行,实时检测压力、温度和泄漏痕迹,将隐患响应时间缩短至“分钟级”。
而在智昌科技,人工智能扮演的是“全流程调度员”角色。其打造的“匠心工业大模型”深度融合供、研、产、管、销、服等核心工业场景,为客户提供智能决策与流程优化支持[citation:9。
该公司副总经理王丽表示,在汽车领域已帮助客户实现减员70%,在家具领域通过产业链协同将交货周期从40天压缩到12天,在能源领域实现减员40%和节能15%。
未来已来的制造新形态
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、浙江大学教授潘云鹤看来,人工智能赋能制造远不止于提效降本,更深刻改变了制造系统的逻辑结构、组织与治理模式。
推动制造业从流程驱动转向数据驱动、从自动化迈向智能化、从人控系统进化为人机协同。
传统制造体系长期遵循“感知—控制—执行—运营—决策”的层级架构,而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嵌入,正重构这一体系,成为支撑系统智能的“神经中枢”。
在感知层面,人工智能视频分析、智能传感器和工业物联网使制造现场的“眼睛”更敏锐,实现从“能看见”到“能理解”的跨越。
控制系统也因人工智能迎来变革。通过自然语言描述,人工智能能自动生成控制逻辑、流程图甚至进行调试验证,实现从“人写代码”到“人机共写”的跃迁。
- 上一篇:迈向智慧未来:钧岳智造数字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,赋能高质量发展
- 下一篇:没有了!
请立即点击咨询我们或拨打咨询热线: 19895759689,我们会详细为你一一解答你心中的疑难。项目经理在线